送出查詢


>景點介紹>回上頁

分類搜尋

太魯閣國家公園

景點資訊: 

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,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國家級風景區,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,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。

$
破盤價限來店洽詢
  • 太魯閣國家公園景點:太魯閣國家公園牌樓燕子口步道九曲洞步道(維修中)長春祠岳王亭布洛灣台地天祥慈母橋、青蛙石


    【太魯閣國家公園牌樓】

    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東區入口為象徵台灣的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,建造一座匾題「東西橫貫公路」六字的牌樓,故亦稱東西橫貫公路牌樓,這條公路便是現今常稱「中橫公路」。太魯閣牌樓隨著1960年5月9日中橫公路通車後,來往的駕駛可見這座外觀具有中國宮殿式的牌樓。


    【燕子口步道】


    沿著燕子口步道,一路可欣賞太魯閣峽谷、壺穴、湧泉和造型獨特的印地安酋長岩。這是因為立霧溪流經燕子口這段時,溪床特別狹窄而深,可謂「一線天」,溪流通過時,受到擠壓,速度加快,侵蝕增強,溪水就沿著節理豐富的大理岩層,雕鑿出優美壯麗的奇景。


    【九曲洞步道】

    九曲洞W1.jpg

    入口位於中橫公路174.5公里處,原為中橫公路的舊道,1996年新九曲洞完工開通後,便將原九曲洞路段改為人行步道,並提供遊客平緩寬闊的走道,過程仍需注意落石現象,小心安全。

    步道沿途最常見景象為林立的巨大峭壁,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無窮力量;而步道蜿蜒曲折,時而看見岩壁上的斷層節理與褶皺,時而仰望岩洞口的山峰雲影,皆有其樂趣;而步道旁,立霧溪水湍急的水流聲也迴蕩於耳際。


    【長春祠】

    於中橫公路長春隧道西口,坐落一座精巧莊嚴的長春祠,外型為唐代廟堂式的建築,古典而雅致,祠內供奉著爲興建中橫公路而殉職的225位築路英雄,而祠旁的湧泉由山壁間傾瀉而下,形成白絹飛瀑,為中橫公路著名的「長春瀑布」。


    【岳王亭】

    岳王亭.jpg

    位處中橫公路173K慈母橋與合流露營區間,名稱由來即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〝岳飛〞。500公尺處的高地上,有座綠頂白柱的涼亭緊鄰立霧溪,名為「岳王亭」。


    【布洛灣台地】

    布洛灣.jpg

    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,太魯閣語是「峽谷的回音」之意,此台地也曾經是太魯閣族人聚居的部落,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成立管理站,並規劃成原住民特色園區。


    【天祥】

    天祥.jpg

    早先,太魯閣族群居住在這裡,稱為「塔比多」,意思是「山棕」,後來因為紀念「文天祥」而得名。此區腹地廣闊,餐飲店、飯店、公車站、停車場、郵局等一應俱全,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中重要的遊憩據點。 


    【慈母橋、青蛙石】


    慈母橋東側橋頭建有「慈母亭」,是先總統蔣中正為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,而橋中段旁的青蛙石上有「蘭亭」,看似青蛙頭上戴著皇冠,這是經國先生為紀念其母所建。


    【砂卡噹步道】

    砂卡噹.jpg

    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.1公里,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。砂卡礑溪十六公里的流路中,形成峻秀的峽谷,清澈的溪水、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;步道沿途過去曾有多個原住民聚落,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。砂卡礑溪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,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,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,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,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。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,任人欣賞想像。


    【綠水合流步道】

    綠水合流.jpg

    綠水步道原是合歡越嶺道的一部份,由於此段古道路況良好,景觀及生態皆相當豐富,因此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它規劃成步道。路徑寬約2公尺,大致維持日治時期合歡越嶺道的寬度,全線平緩易行,是條老少皆宜的景觀步道。


    【白楊步道】


    白楊步道是民國73年台電為了開發「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」,所闢建的施工道路之一,當時台電陸續完成6條施工道路,引起學界、媒體、營建署關注,擔心一旦計畫完成,立霧溪中游的水皆被引用發電,下游河床將乾涸,靠立霧溪水切割所形成得太魯閣峽谷,將無水而難以繼續發育,峽谷景觀將大受影響,經建會彙集各方意見決定擱置「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」。

    從入口到水濂洞,短短2.1公里的路程就有七個隧道,是以最好攜帶手電筒備用;為建水壩而開的白楊步道,整條步道沿溪而行,前段遇見的是立霧溪的支流瓦黑爾溪,後段所見則是立霧溪上游的塔次基里溪,一路極景不斷,愛壯闊者可賞峽谷溪流,喜微美者可觀山壁苔流,還有隧道中小似雨滴、大至水濂樣的大水在黑暗中傾洩而下,可滿足欲與眾不同的心思。

頂部
總數0 總計$0